从研究煤脱硫到燃料电池,从油田采油助剂到解决铁路运输煤炭散落问题,20多年来,朱红申请了发明专利20项,拥有专利7项;2006年更是获得中国妇女在发明创造领域中的最高荣誉——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创新奖。
作者:赵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7-24 0:36:34
从煤脱硫到燃料电池,从油田采油助剂到解决铁路运输煤炭散落问题,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到荣获中国妇女在发明创造领域中的最高荣誉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创新奖,20多年来,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朱红的肩头,扛起了诸多责任:科研、学院管理、培育学生
一名成功的女性的能量可以有多大?作为科研工作者、博导、主管科研的副院长、妻子、母亲等,朱红如此诠释自我:“只要这一生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并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就满意了”
朱红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给她灌输的人生理念是:勤奋学习,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1977年,她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刻苦读书的她,考上大学后求知欲望更加强烈,又源于对数理化的喜爱,她选择了化学化工专业。
大学毕业后,她在中国矿业大学任教并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进行博士后研究时,朱红就完成了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也正是在那一段时间,她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孩子尚年幼,事业也需要艰苦奋斗,回首求学经历,朱红感叹:“10多年的学习还是扎扎实实的,一点儿也没有偷懒,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每一步,为毕业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后,朱红先后师从于留苏、留美学者欧泽深教授和素有“淘金者”美誉的知名专家王淀佐院士。在燃料电池的研究中,得到了衣宝廉院士的直接指导。在数位名师言传身教的耳濡目染下,她不仅感受到了大师们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做人的高尚品格,而且通过大量参与科研项目,从优秀学生、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科研工作者要会想、敢想,目光远大并坚持不懈努力,才能成就事业!” 这是朱红通过你自己的经历为心想事成这个成语赋予的新涵义。
朱红瞄准了这一方向,在当时国内外公开资料数量少,研究成果不多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刻苦攻关。她利用多年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知识优势,研究了以纳米碳粉和碳纳米管为载体,采用不一样的还原方法制备催化剂;探索最佳工艺过程,尝试制备出活性和选择性均较好的电催化剂。因为在这一方向的成果显著,2000年,她的研究得到国内电池界专家、院士们的充分肯定,研究进入快车道。
科研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探索,意味着付出。近10年的时间,朱红和她的团队,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一头扎在实验室里,与时间赛跑,并取得可喜成就:先后成功研制了两种新型碳纳米管载铂催化剂,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成功集成了1000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建立了燃料电池评价系统;研制了甲醇燃料电池;在新型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膜材料、催化剂)的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的创新进展。
“我们课题组的人,都是招之即来,来之能干!”说到自己的团队,朱红由衷地高兴和自豪。
2001年初,朱红刚调入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的时候,理学院虽然设有化学与环境研究所,但化学学科还仅仅停留在为学校理工类学生大面积讲授公共基础课的层面。在朱红的带领下,正式成立化学研究所,现在发展为化学系,教学和研究人员16人,其中有两名院士做兼职教授、教授博导3人、副教授和高工6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在读博士4人。目前,化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新能源材料、吸波材料、纳米材料、精细化学品、铁路危险品运输等。尤其是在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表面活性剂/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电极材料、膜材料;高效电催化材料贵金属系列、非铂系列等方面正在进行多项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并且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进展。近年来,化学系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与国内许多大中型公司进行广泛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工作。
这一切与主管科研工作的朱红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鼓励和指导全院教师踊跃申请项目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在国家“863”项目、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前,她提前组织教师学习指南文件,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交流、指导;为教师搭平台,主动了解教师在科研、技术攻关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协调解决他们在工作中的困难,力促他们快出成果、多出成果。
2006年,理学院科研项目水平和经费都达到了建院以来新高。新增科研合同经费比2005年翻了一番,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项,获得资助7项;组织申报国家“863”计划6项,获得资助2项;申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资助3项;获得总装“863”项目获资助1项;还获得铁道部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6年理学院检索论文数量再上新台阶,创历史最好水平,SCIE检索论文93篇,再次名列学校榜首。此外,朱红提出“要想出大成果,就得形成大团队,建立稳固的科研平台”的主张,开始探索更广范围的科研团队建设模式。如今,她主持的一些项目已跨越学院界限,形成交叉学科的科研合作态势。
此外,她还积极尝试拓宽国际文化交流渠道,正在联系与国外知名大学签署研究生交换项目,带研究生出席国际学术交流大会等,通过为学院在校学生创造“走出去”、“看世界”的机会,让学生们更多地开拓视野、接触学科前沿的信息。
“这是一次多年难得的机遇,很幸运被我们抓住了!抓住了,就必须认认真真考虑怎样做好!如果做不好,就是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前不久,在任务布置会上,朱红对研究生们如是说。
在研究生的眼中,这位看上去柔弱的导师对研究很严格,学生稍有错误,她都会当即一丝不苟地纠正。朱红深信,只有师严,徒弟才能练就一身真本事:“搞科研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马虎。”
朱红希望课题组成员明白,承担科研重点项目,必须有相应的实力和品牌才行!正是因为在面对每个项目时,朱红都全力以赴,将项目视为自己的品牌工程。所以像滚雪球一样,项目一个接一个,十几年来,她在材料化学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石油工业是目前能源的支柱之一,而纳米技术是新兴的具有光明前途的产业,将二者结合是目前很热门的研究课题。原油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存在油水两相间的剧烈混合运动,采出的原油多以油水乳状液的形式存在,目前世界上开采出的原油有近 80%是以原油乳状液形式存在。破乳脱水是原油外输前的一道必要工序。2001年初,胜利油田设计院与朱红合作提出了创新性项目:“纳米破乳剂的研制”。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朱红设计、并成功研制出纳米核膜星型结构破乳剂。实验表明,该新型破乳剂比原有的有机高分子破乳剂用量能节约 10%~20%,破乳脱水的时间加快,脱水率也能大大的提升20%~30%,具备极高的实用价值。
2003年7月朱红接受了“三次采油技术探讨研究”的科研任务,她采用分子设计理念,提出新型分子结构,经过两年多的反复实验,成功研制出驱油用多亲多疏超级表面活性剂。2006年2月,又一次得到胜利油田项目资助。2005年10月和2006年1月,已申报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
在现代国防科技领域,朱红在雷达吸波材料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人员进行了吸波材料研究,为获得宽频段范围的吸波材料,采用各种填充法、镀层法进行碳纳米管改性研究,先后研制了一系列吸收剂,并成功研制出电磁阵列结构复合吸波材料,该项研究获得国防科工委项目资助。2006年12月,又获得总装“863”项目资助。
粗略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这6年间,朱红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先后完成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计划项目2项,共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20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20余篇。
面对自己如此优异的成绩单,朱红的话却朴实无华:“我只希望不辜负十年寒窗,只想扎扎实实为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干几件实事。”